收起
免费 |
1890年代的外滩(图片来自网络)
从汉学家芮哲非(Christopher A. Reed)所提出的“中国印刷资本主义Chinese Print Capitalism”于十九世纪70年代中叶的兴起,到20世纪初中国早期电影业的诞生,在这块文化史版图中,上海始终处在最核心的位置。
申报馆最早的位于望平街(山东中路)197号的旧屋
(图片来自网络)
《申报》、商务印书馆、《小说月报》,明星、天一、联华电影公司,无一不在上海这块土壤里萌芽、成长;而上海同时也成为现代印刷文化和影像文化呈现最多的现代空间。
上海最早放映电影的礼查饭店(图片来自网络)
本次震旦博物馆结合正在展出中的“民·潮”特展,约请城市文化史和电影史学者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汤惟杰老师,跟大家分享“从纸面到胶片——跨媒体视野下上海都市形象的呈现”主题讲座,细述近现代以来从小说到电影中所塑造的上海都市形象。
讲师介绍
汤惟杰
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,中文系硕士生导师。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,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。
研究领域:
比较诗学,现代文学,都市研究与城市史,视觉文化研究与电影史。
开设课程:
《比较诗学导论》《文学与现代性》《影视专题》。
代表性论著:
《海上梦语两生花——论<海上花列传>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》
《上海公共租界电影检查制度的建立》《重勘早期上海电影空间——以公共租界档案为线索》《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卓别林》等。
活动介绍
主题:【民·潮】特展 | 从纸面到胶片——跨媒体视野下上海都市形象的呈现
时间:2021年4月10日(周六) 14:00-16:00
主讲人:汤惟杰
活动流程:
13:30~14:00 活动签到
14:00~16:00 一楼多功能厅 讲座分享